不断的内在练习和不执着——开始还是结束
帕坦伽利强调为了一个人在自己身上生根,不执着的重要性,那也是欲望的止息,但是,不执着是在旅途的开始还是在最后?
开始和最终不是两件事情,开始就是结束。所以不要划分,不要以二元性的方式来思考。如果你想在最终达成宁静,你必须在一开始就在宁静中。开始的时候,宁静就像一粒种子,到最后,它会变成一棵树。但是树隐藏在种子里,所以开始时只是种子。无论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它都必然隐藏于此时此地,就在你里边,如果一开始它不存在,那么最终你也无法达成。当然,将会有差别——一开始它只能是一粒种子,到最后,它则是花朵盛开。当它是一粒种子的时候,你可能会无法认出它来,但无论你能不能认出来,它都在那里。所以当帕坦伽利说在这个旅程的最初需要不执着的时候,他并不是说在最终的时候就不需要它。在开始的时候不执着是需要努力的,在最终的时候确是自发的。在开始的时候你必须对它有意识,在最终的时候却没有必要,它将会是你自然的流动。在开始你必须练习它,持续的警觉是需要的,将会有一个和过去、和你的执着模式的抗争,会有斗争。在最终不会有斗争,没有替代,没有选择,你只是简单的流向无欲,那已经变成了你的本性。
但是,记住,无论目标是什么,必须从一开始就练习,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所以一个人对第一步必须非常的小心,只有第一步的方向是对的,才能到达最终的,如果错失了第一步,你就错失了所有。这个必须在你的头脑中反复回想,深刻地理解,因为很多事情帕坦伽利所说的似乎是最终的结果。非暴力是最终的——当一个人变得如此的慈悲,如此深深的充满着爱——那时没有暴力,没有暴力的可能。爱和非暴力是最终的,帕坦伽利会说从一开始就要练习。从一开始目标就应该处于你的视野之中,旅程的第一步就必须完全专注在最终的目标上,直接朝着目标,移向终点。它在一开始不会是绝对的,帕坦伽利也没有期待你能够做到。你不可能全然的不执着,但你可以尝试,正是那个努力会帮助你。你会失败很多次,你会一次又一次的执着,而你的头脑甚至会执着于不执着。你运作的模式是如此的无意识,但是努力,有意识的努力,渐渐地会让你警醒和觉知。一旦你开始感觉到执着的痛苦,那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努力,因为没人想要痛苦,没人想要不开心。因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我们不开心,但每个人都渴望快乐,没有人渴望痛苦,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每个人都在制造痛苦。或者也许我们有想要快乐的欲望——但我们头脑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我们其实是在移向痛苦。从一开始,一个孩子出生了,长大了,错误的机械化的反应被填塞到了他的脑中,错误的态度也被填塞了进去。没人想要让他变成错误的,但错误的人到处都是,孩子们不可能成为别的样子,他们是无助的。一个孩子没有携带着任何模式出生,只带着对快乐的深深的渴望,但他不知道如何达成,他将会奋斗终生,但是他并不知道如何达成、去哪里可以达成、到哪里去寻找的那个手段、那个方法。社会教他们如何达成快乐,但社会是错误的。孩子想要快乐,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教他快乐,无论我们教他什么,都变成了朝向痛苦的道路。例如,我们教他成为好的,我们根本不考虑是否违反自然,就教他们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我们说:“这样,不要那样做。”我们的“好”也许是违反自然的,而如果无论什么我们所教导的“好”是违反自然的,那么我们就正好是在创造一个痛苦模式。例如,一个孩子生气了,我们告诉他:“生气不好,不要生气。”但生气是自然的,而只是说:“不要生气。”我们并没有摧毁生气,我们只是教孩子压抑它。压抑将会变成痛苦,因为无论什么被压抑都会变成毒药。它进入到身体的化学系统中,成为毒素。而持续的教导“不要生气。”我们是在教他们毒化自己的系统。有一件事我们没有教他们——怎么样可以不生气。我们只是简单的教他们如何压抑愤怒,我们能够强迫他,因为他依赖我们生活,他是无助的,他必须听从我们。如果我们说:“不要生气。”他会笑,那个笑会是假的,内在是愤怒的,里面是火焰,而外在他在笑。一个小孩子——我们正在把他变成伪君子,他正在变得虚假和分裂。他知道他的微笑是假的,愤怒是真的,但是真实的必须被压抑,而不真实的却被强迫。他会被分裂,渐渐地,分裂会变得如此之深,缝隙将会变得如此之深,然后无论何时他的笑都会是虚假的。而如果他不能真正的生气,那么他也不能做任何真正的事情,因为真实受到了谴责。他无法表达爱,他无法表达狂喜——他害怕真实。如果你谴责真实的一部分,整个真实都被谴责了,因为真实不能被划分,孩子不能划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孩子渐渐知道他是不被接受的,就他本来的样子,是不被接受的。真实的不知什么原因是不好的,所以他必须成为虚假的。他必须使用面具,一旦他学会了这个,整个生命都将移进一个假的层面,而虚假只能导向痛苦。虚假无法带来快乐,只有那真实的,真正真实的,能够带你朝向狂喜,朝向生命的高峰经验——爱、喜悦、静心,不管你称它为什么。每个人都以这种方式被带大,所以你渴望快乐,但是无论你做什么都带来痛苦。朝向快乐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你自己,而社会从不教你接受你自己,他只教你谴责你自己,对自己感到内疚。除去你的很多部分,使你变成残疾,而一个残疾的人无法达成目标,而我们都是残疾的。
执着是痛苦,但从一开始孩子就被教导要执着,妈妈会对孩子说:“爱我,因为我是你妈妈。”爸爸会说:“爱我,因为我是你爸爸。”就好像一个人是一个爸爸或者妈妈所以他就自动变得可爱一样。只是成为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并不意味着什么,成为一个爸爸要通过很多的训练,一个人必须变得可爱。成为一个母亲并不只是生育,成为一个母亲意味着一项巨大的训练,一个巨大的内在训练,一个人必须变得可爱。如果母亲是可爱的,那么孩子将会没有任何执着的爱她,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发现某人是可爱的,他会爱。但是妈妈们不可爱,爸爸们也不可爱,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爱是一种品质,你必须创造它,你必须变成它。你必须成长,只有那样你才能在他人里边创造出爱。爱不能被命令,如果你命令,它就会变成执着,但不是爱。所以孩子会因为她是妈妈而爱她,妈妈和爸爸变成了目标。这些是关系,不是爱。他变得依赖于家庭,而家庭具有破坏的力量,因为邻居家和你们家是分开的,因为你不属于那个家,所以它显得不可爱。然后你的社区,你的国家……邻国成为了敌人。你不能爱整个人类,你的家庭是那个根源。而你的家庭没有将你养育成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它把关系强加在你身上。依附是一种关系,而爱——是你头脑的一种状态。你的父亲不会对你说:“充满爱。”因为如果你充满爱,你会爱每个人。甚至有时候你的邻居也会比你的父亲更可爱,而父亲不能接受这个,那就是所有人都比他可爱。因为他是你的父亲,所以要教的是关系,不是爱。这是我的国家,那就是为什么我必须爱这个国家。如果只是教育爱,那么我可以爱任何一个国家。但是政客会反对那样做,因为如果我爱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我爱这个地球,那么我不会被拖入战争。所以政客们这样教导:“爱这个国家,这是你的祖国,你出生在这里,你属于这个国家,你的生命,你的死亡都属于这个国家。”所以他为了国家牺牲了你。
整个社会都在教你关系,依附,而不是爱。因为爱没有边界,所以是危险的,他会运动,它是自由的。所以你妻子会教育你:“因为我是你妻子,爱我。”丈夫教育妻子:“因为我是你的丈夫,爱我。”没有人教导爱。如果只是爱被教导,那么妻子会说:“但是另外一个人更可爱。”如果这个世界爱是真正自由的,那么成为一个丈夫毫无意义,只是成为一个妻子毫无意义,那么爱将会自由流动。但那是危险的,社会不会允许那样,家庭不会允许,宗教不会允许,所以在爱的名义之下,他们教导执着,然后每个人都处于痛苦之中。当帕坦伽利说“不执着”的时候,他不是反对爱,其实,他是为了爱。不执着意味着自然,爱,流动,但不是着迷和上瘾。上瘾是问题,它就像疾病,除了孩子,你无法爱任何人——这就是着迷。那样你会在痛苦之中,你的孩子会死,然后你的爱就再没有流动的可能。如果你的孩子没死,他会长大,他越长大,就会越独立,然后就会有疼痛,每个母亲都在承受那样的疼痛,每个父亲也都在承受。然后孩子会成年,他会爱上某一个女人,然后母亲在承受——一个对手。但是这都是因为执着,如果妈妈真的爱孩子,她会帮助他独立,她会帮助他进入世界,让他尽可能多的接触爱情,因为她知道你爱得越多,你就越满足。当孩子和一个女人相爱,她会很高兴,她会快乐地起舞。爱从不给你痛苦,因为你爱上某个人时,你爱他的快乐,如果你执着于某人,那么你不是爱他的快乐,你只是爱你自己,你只关注你自私自利的要求。弗洛伊德发现了很多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恋母或者恋父。他说最危险的母亲就是那些要求孩子非常爱她,以至于孩子被固化了的人,而他无法去爱其他的任何人。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遭受这样的固化,就我研究过的许多人而言……几乎所有的丈夫,至少百分之九十九,试图在他们的妻子身上发现他们的母亲。当然,你不会在妻子身上发现你的母亲,你的妻子不是你的母亲。但是一个深深的对母亲的依恋让他们对妻子不满意,因为她不像妈妈一样。而每个妻子都在丈夫身上寻找父亲,没有丈夫是你的父亲,如果她对那个父爱不满意,那她就不会满足。
这些是依恋,在帕坦伽利的语言当中,他把它们称之为执着,弗洛伊德叫它们固恋,词语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不要变得固定,要流动,不执着意味着你不固定,不要像冰块,要像水——流动,不冰冻。每个执着都变成了冰冻的东西,死的,没有随着生命振动,不是持续的活生生的反应,不是一刻接一刻地活着,而是固定的。你爱一个人——如果那是爱——你无法预言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预见是不可能的。心情像天气般变换,你不能说下一刻你的爱人仍然会爱你,下一刻她也许不想爱,你无法期待。如果她下一刻仍然爱你,很好,你觉得感激。如果下一刻他不再爱了,你无能为力,你是无助的,你必须接受那个事实。没什么好哭的,只是没有心情而已!你接受现实,不强迫着假装去爱。因为假装是危险的,如果我感觉爱你,我说:“我爱你。”但下一刻我可以说:“不,在这一刻我没有感受到爱。”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不你接受我不爱,要不你强迫——不管你爱不爱我,至少表现出你爱我的样子。如果你强迫我,我会变得虚假,而我们的关系会变得做作,虚伪。我们不再真诚对彼此,而两个不真诚对待彼此的人如何能够相爱?他们的关系将会变得固化。丈夫和妻子,它们都固化了,死了一般,所有事都是确定的,他们对彼此就好像是对待一件东西一样。你回到家,你的家具将会是一样的,因为家具是死的,你的房子会一样,因为房子是死的,但是你不能期待你妻子是一样的,她是活的,一个人。如果你期待她和你离开家的时候一样,你是在强迫她变成一个家具,一件东西。执着迫使人变得像东西一样,而爱帮助人们更加自由,更加独立,更加真实。但是真实只能持续地流动,它不能冻结。
当帕坦伽利说“不执着”时,他并不是在说消除你的爱,相反,他在说:“停止所有毒害你的爱的东西,消除所有的障碍,清除所有危害你的爱的东西。”只有一个瑜伽行者能够爱,世俗的人不能爱,他只会执着。记住这个:执着意思是固化,除了过去,你不能再接受其它新的东西,你不允许现在,你不允许未来有什么改变,而生命就是改变,只有死亡不改变。如果你不执着,那么你会没有什么固着地,一刻接着一刻地生活。每一刻生活都带来新的欢乐,新的痛苦,将会有深沉的暗夜,也会有阳光明媚的白天。但你是开放的,你的头脑不固定,当你的头脑不固定,那么甚至一个痛苦的境遇都无法给予你痛苦,因为你无从比较,你没有期待其它不同的东西,所以你也无法被挫折。你因为你的要求而受挫,你想着回家的时候妻子站在门口迎接你,如果她没有站在门口迎接你,你就无法接受,这给了你挫折和痛苦。你要求,通过要求你制造了痛苦,而要求只有在你执着的时候才是可能的。你不能对陌生人要求,只有在执着的关系上才能要求,那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执着都很讨厌。
帕坦伽利说要成为不执着的,意思是要流动,接受,无论生命带来什么,不要要求,不要强迫。生命不会跟随你,你无法要求生命如你所愿,顺流而下好过逆流而上。只要随着它流动!更多的快乐是可能的,一直都有很多的快乐围绕着你,但是因为你错误的固着,你什么都看不见。但这个一开始的不执着将只是一粒种子,到最后,不执着变成了无欲。在一开始不执着意味着不固化,到最后,不执着将会意味着无欲,没有欲望。开始是没有要求,最后是没有欲望。但是如果你想要这个无欲的结果,从无求开始,甚至只要二十四小时。试试帕坦伽利的准则,只要二十四小时,不要要求任何东西,随着生命漂流,无论生命给予你什么,都感谢,感激。只要以祈祷的心态度过二十四个小时,不提问,不要求,不期待。你将会有一个新的开端,那二十四小时将成为你新的一扇窗,你会感觉到你可以变得多么的狂喜。但是在一开始你必须警觉,不要期待不执着,那会是探寻者的一个无意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