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四)

   有一次一个僧侣死了,他是个非常有名的僧侣,全国都知道。许多人都崇拜他,认为他是开悟的。同一天一个妓女也死了,她恰好住在这僧侣的寺庙的前面。她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妓女,像那僧侣一样有名。他们是相互为邻的两个极端,而他们在同一天死去了。死亡天使来把僧侣带到天堂,另一些死亡天使来把妓女带到地狱。当天使到达天堂时,门紧闭着,守门人说:“你们搞错了,这僧侣得带到地狱去,那妓女该带到天堂。”天使说:“你说什么?这个人是个非常有名的禁欲者,不停地静心和祈祷。所以我们根本没问,我们只是去把他接来。而那妓女必定已经在地狱里了,因为另一批天使把她带到那里去了。我们从没想到要问一问,事情看起来很明显。”看门人说:“你们只看到了表面,所以搞错了。这个僧侣静心总是为做给别人看,但对他自己,他总是想:‘我正在错过生活,那个妓女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女子啊,而且唾手可得,只要我穿过街道,随时都可以得到她。我正在做的这些是一大堆毫无意义的东西——祈祷,以佛的姿势坐着,什么也得不到。’可是因为自己的名誉,他不敢去做。” 许多人行为端正是因为他们像他一样是胆小鬼,因为他是个胆小鬼,所以行为端正,他不能穿过街道。许多人知道他,所以他怎么能去找妓女呢?人们会说什么!胆小鬼总是害怕别人的意见,所以他仍然是个禁欲者,并且节食,但他的头脑总是围着妓女打转。有歌有舞的时候他就会听,他坐在佛像前,但佛陀并不在。他没有拜佛,他总是梦到自己在听庆典的声音,在他的幻觉里,他总是与那妓女做爱。而那妓女呢?她总是在后悔、后悔、后悔。她知道自己浪费了生命,而且失去了珍贵的机会。为什么?只为钱,出卖了她的肉体和灵魂。她总是看着那僧侣的寺庙,艳羡那里安宁的生活。那里正发生着什么静心的现象?她渴望上帝给她一个进入寺庙的机会,但是她想:“我是个妓女,有渎神明,我不应该进入寺庙。”所以她总是在外面围着那寺庙走,只在街上看着它。里面是多么美丽、多么安静、多么幸福啊!而当里面跳起赞美神的舞蹈、响起祈祷歌时,她总是失声痛哭,想到她正在失去什么。所以看门人说:“把妓女带到天堂来、把僧侣带去地狱。他们的外在生活不同,内在生活也不同,但像一切别的人一样,他们都后悔。”

   我们印度发明了一个在世界上别的任何语言里都不存在的词。天堂和地狱到处都可以找到,随便什么地方,所有的语言都有表示天堂和地狱的词。我们有一个不同的词:这就是moksha (解脱)或者nirvana(涅磐)或者kaivalya——既非地狱亦非天堂的绝对的自由世界。如果你的外在生活是地狱而你为此感到懊悔,你就会到天堂,就像那个经常渴望着静心和祈祷的世界的妓女,如果你的外在生活是天堂而你的内在生活是地狱,象那个想着妓女的僧侣一样,你就会去地狱。但如果你不作选择,没有悔恨,如果你是不选择的,你就能达到解脱。不选择的觉知是解脱,绝对自由。地狱是一种束缚,天堂也是一种束缚。天堂可能是一个美丽的监狱,地狱可能是一个丑陋的监狱——但两者都是监狱。基督徒或伊斯兰教徒都不能领会这一点,因为对他们而言,天堂就是终极的。如果你问他们耶稣在哪里,他们的答案是错的。他们说:在天堂,和上帝在一起。这绝对错了,如果耶稣在天堂,那他就是没有开悟的。天堂可能是金色的,但它仍然是个监狱。它可能是好的,它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但它仍然是一种选择,相对于地狱的选择。相对于罪孽而选择的美德是多数部分的决定,但少数部分正在后面等待由他们作决定的机会。耶稣在解脱之境,那是我说的,他不在天堂,也不在地狱。他是完全不受禁锢的:好、坏,罪、德,道德、不道德,他不选择,他过的是不选择的生活。那就是我一直和你们说的:过一种不选择的生活。但是不选择的生活怎样才可能呢?只有当你能看到总体、看到七时才可能,否则,你就会选择。你会说这应当在早上,那应当在晚上,你认为只靠改变安排你就改变了总体。总体是不可能改变的,总体还是同样的,每个人的总体都保持不变。所以我说在乞丐和皇帝之间没有区别。早晨你是皇帝,晚上你会是个乞丐;早晨你是乞丐,晚上你会是个皇帝,总体还是一样的。看总体,成为总体的,那样一切选择都放弃了。那个训猴人只是看了看总体然后说:“行,你们这些笨猴,要是你们高兴,就这样安排。”但如果他像其它人一样也是一只猴子的话,那就会有一场战争。他就会坚持:“就是这样了,谁发命令?谁作决定?你们认为谁管事?你们还是我?”自我总是选择、决定和强迫。猴子们在反抗,要是这个人也是个猴子,他们会把他逼疯的。他会不得不煞煞他们的气焰,把它们逼退。他会坚持:“不要再说早上四份。我已经决定了。”

   这是一个人的六十岁生日,那天晚上,在一段几乎长达四十年的、充满争吵和冲突的婚姻生活之后,他回到家里。但当他回到家里时,他惊奇地发现他的妻子准备了两条美丽的领带作为礼物等着他回来。他从来没有指望他妻子会这么做,她会准备两条领带作礼物等他回来,这简直不可能。他觉得很幸福,说:“别做晚饭了,我几分钟就好,我们一起到镇上最好的餐厅去吃饭。”他洗了澡,准备好,系上了她给他的领带中的一条。他妻子盯着他说:“什么?你的意思是你不喜欢另一条领带?所以是不是另一条不够好?一个人一次只能系一条领带,但不管他选哪一条,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所以你是什么意思?另一条不够好吗?”这是吵架、争斗的老习惯了。据说这个女人每天都要找出些事情来争吵。而她总是会成功,因为你搜索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记住这一点,不管你找什么,你会找到的。世界这么大,存在是这样丰富,如果你真的很想找到什么东西,你就会找到的。有时她在丈夫的外套上发现有头发,然后她就会吵起来,说他与别的女人一起出去。但有一次发生了这样散件事:有七天了她没有找到什么碴。她找啊找啊,就是没有什么借口可以挑起事端。所以第七天上她丈夫回来以后,她就开始捶胸顿足、大声哭喊。他说:“你在干嘛?怎么回事,怎么了?”她说:“你这个无赖,你跟别的女人不来往了,可现在你又围着一个秃头女人转!”头脑总是找麻烦。别笑,因为这说的是你的头脑,大笑只是欺骗你自己。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关于别的什么人的——说的就是你!不管我说什么,说的总是你。头脑选择,总是选择麻烦,因为随选择而来的就是麻烦。你不能选择上帝,如果你选择,就会有麻烦。你不能选择桑雅士,如果你选择,就会有麻烦。你不能选择自由,如果你选择,就不是自由。那么这是怎样发生的呢?上帝、桑雅士、自由、解脱是怎样发生的?当你明白了选择的愚蠢时就发生了。它不是一种新的选择,它只不过是所有选择的放下。只要看看事情的总体你就开始笑,没有什么东西好选择,总体仍然是一样的。最后,到了傍晚,总数是一样的。那样你就不操心早上你是皇帝还是乞丐。你是幸福的,因为到了晚上一切都变成同样的,一切都扯平了。死亡摆摆平,在死亡里,没有人是皇帝,没有人是乞丐,死亡揭示总体,它总是七,两种安排是同样的。记住:栗子的数目没有变,但在一种情况下,猴子不高兴,另一种情况下它们就满意了。

   为了配合客观的条件,养猴人愿意改变他个人的方案。他什么也没有失去。

   一个有领悟力的人总是看看客观的条件,而决不看他主观的感觉。当猴子说不的时候,如果你是训猴人,你就会感到被激怒了,这些猴子试图造反,它们不听话,这简直不能容忍,这会伤 害你的内在。即使对死的东西你也会生气,如果你想打开一扇门而打不开,你就疯了。如果你想写封信而钢笔不好使,不流畅,你就生气,你觉得受了伤害,好像钢笔有意这么做,好像船上有人,你甚至感到钢笔里有人企图打扰你。而这不仅是小孩子的逻辑,这也是你的逻辑。如果一个孩子撞上一张桌子,他会去打桌子解恨,他会总是对那桌子恨恨的。但你也是同样的——你也会对死的东西、物体发火,你发疯!这就是主观的,而一个智者决不是主观的,一个智者总是看客观的条件,他会看着门,如果门不开,他就试看去开,但他不会为此发火,因为船是空的。没有人在那里想关上门,抗拒你的努力。为了配合客观的条件,训猴人改变了他自己的方案。他看了猴子和它们的头脑,他没有觉得被冒犯 。他是个训猴人,不是一只猴子。他看了,他必定暗自在笑,因为他知道总数,而他让步了。只有智者才让步,蠢人总是固执己见。蠢人说宁死不屈,宁折不弯。老子和庄子总是说:刮起强风的时候,愚蠢的自我中心的树抗拒而死,而草弯了。风暴过后,草又站直了,充满喜悦地笑着。草是客观的,大树是主观的。大树是这么认为的:“我是某某人,谁能弯折我?谁能迫使我让步?大树会与风暴作战,与风暴作战是蠢的,因为风暴没有冲你而来。它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风暴不过是经过,而你在那,这是个巧合。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