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公牛 抓住公牛——阅读和自我

 

    敬爱的奥修,您说头脑的实质就是记忆和信息,那么阅读是否会让头脑膨胀和增强呢?

   

    这要看情况而定,这取决于你。你可以将阅读用作自我的食物,这非常微妙,你会变得有学问,那么它是危险和有害的,那么你在毒害你自己。因为学问不是知道,学问不是智慧,智慧与学问没有什么关系,智慧在完全没有学问的情况下也能存在。如果你把阅读只是作为头脑的食物,来增进你的记忆,那么你处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但是阅读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运用,那么阅读就像生命中其他事情一样的美丽。

    如果你阅读《吉它经》时不是收集信息而是倾听神明的歌唱,那并不在词语本身而在词与词之间,不在行本身而在行与行之间。如果你阅读《薄伽梵吉它经》就像神明的歌唱,如果你倾听它的音乐,那么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它会有帮助,在深深地吸收的某些时刻你将与神明融为一体。在倾听鸟儿的歌唱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所以问题不在于《吉它经》、《圣经》或者《可兰经》,根本的问题是听的人。你如何去倾听?你只是贪求多知道一点吗?那么《吉它经》、《可兰经》和《圣经》都将毒害你。如果没有贪求,你只是当一首美丽的诗那样读它,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你不是试图用它来填满你的记忆,你只是觉醒、阅读、观照、察看,尽可能地进入它但同时又保持清醒,就像山上的观察者。你不应该被留下印象,因为所有的印象都像堆积在镜子上的灰尘。如果你没有印象,我不是说没有被唤醒,那是完全不同的,被唤醒与留下印象是完全不同的。任何人都可以被留下印象,但被唤醒,你需要有极大的智慧和领悟力。唤醒是融入某一经文的曲调,以它来静心,不是通过头脑而是通过你的全部。如果你那样来读《吉它经》,你是用你的血液,你的肺腑,你的心灵,你的头脑,你的身体来读《吉它经》。你所拥有的一切,你的全部,都在那里。当你只是收集信息时,你的头脑在,没有别的,那么你收集印象,你错失了。

    倾听我可能有同样的情况,你可以听我的话,你可以倾听我。如果你只是听话,你会比你来这里的时候多一点知识,你的负担将加重而不是减轻,你将在枷锁中陷得更深,而不是解脱。因为无论我说什么,不是听这些话,倾听它们之间的宁静,倾听那个说着这些话的人,与我同在!如果你忘了我的话,什么也没有损失,但如果你仅仅带着我的话,你忘了我,一切都失去了。倾听我不应该只是通过头脑,而是用你的全部。你是一个整体,一切都联在一起。当你倾听我的时候,用心灵去听,用脚、手去听,变成一个完全的倾听者,不只是头脑。如果头脑听,它不断地与你以前所知道的那些比较着,它不停地解释,当然,你的解释是你的不是我的。每一个人,如果他是用头脑来听,将是用已有的知识,用已经得出的结论来听,那么他不是纯洁的,不是没有被污染的,那么他是用一个已经受污染的头脑来听,无论你怎么解释都只是你的解释。我在读一则趣闻,它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学校,老师正在为学生们讲述发现美洲大陆的事——哥伦布与他的航行和发现。一个小男孩儿非常兴奋,非常专心致志地听着,于是老师让他写一篇关于发现美洲大陆的作文。那个聪明的男孩儿是这样写的:哥伦布是一个不用打碎鸡蛋就能让它站起来的人。一天西班牙国王把他召来问:“你能够发现美洲大陆吗?”“可以,”哥伦布回答说,“如果你给我一条船就行。”他得到了那条船就朝看他所知道的美洲大陆的方向前进。水手们造反了,发誓说根本没有什么美洲大陆,可最后一个水手过来对哥伦布说:“船长,大陆就在眼前了。”当船靠岸的时候哥船布看见了一群土著人,他问他们:“这是美国吗?”“是的。”他们回答。“我想你们是印第安人吧?”哥伦布说。“是的,”首领说,“你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我猜得对吗?”“我正是,”哥伦布说。印第安首领转过身去对他的土著人说:“一切都完了,我们到底还是被发现了。”孩子用一个孩子的头脑来听,他有他自己的解释。每个人都用他自己的头脑来听,那么你是在听着但并没有听进去。

    在印度,当有人读一本平常的书时被称为“读”,可每当有人在读《吉它经》时我们对此有一个特殊的用语,我们把它叫做“道”,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日课”。一般的阅读只是读,机械地,可当你深深地沉浸在里面,那种读就成为一种日课,那么阅读深深地进入你的存在,不仅是你记忆的一部分,而且是你存在的一部分。你吸收了它,你沉醉于它。你不是用那么多语词来负载你的信息,你在你里面拥有了它的精华,就是那种精华进入了你的存在,我们把它叫做“道”。读一本书,一旦你读完了,书也就完了,读两遍没什么意义,读三遍简直是愚蠢了。但是在“日课”中你必须每天都读同一本书,有人也曾在历年之中每天诵读《吉它经》——五六十年——他们的全部生命。那么他就不是在读,因为他不是去了解那上面写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知道,他们读了几千遍了。那么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把自己的意识一次又一次地带到同一个调门里,好像克里虚那活在他们面前,或者基督活在他们面前。他们不再是读一本书,他们把自己转换到一个不同的空间,一个不同的时间,一个不同的世界。读《吉它经》,哼唱它,和它一起舞蹈,尽可能地向着内在走进去。言词很快就被留在后面,但音乐走得更深了,然后甚至那音乐也被留在后面,只有节奏在回响。接着就连那个也走了,所有无关紧要的都走了,只留下精华……那种精华是无法表达的,它无法说出来,一个人必须去经历它。因此如果你读,那要看阅读将帮助你变得自由呢,还是会把你变成一个更大的奴隶,它将变成一种自由呢,还是一个牢笼,这取决于你。

    一位音乐老师带他的班级去听一场音乐会,希望这样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看完演出之后她带他们出去吃了蛋糕、冰淇淋和其他东西。正当他们准备回家的时候,老师问他们中间最小的一个:“你喜欢音乐会吗?”“啊,是的,”他快活地说,“除了音乐我全都喜欢。”如果你只是用头脑去念《吉它经》或者《圣经》,你将享受其他的一切,除了音乐,而音乐才是真正的东西。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薄伽梵歌》的原因——神之歌。整个东西都在它最深处的核心里面,它是诗,它不是散文,诗必须用一种完全不同于散文的方式去领悟。散文是逻辑性的,诗是非逻辑性的。散文是直线形的,它照着一条直线移动。诗不是直线形的,它是圆形的,它作圆周运动。散文适合于一般的事和一般的体验,有些体验是无法用散文来表达的,那些体验需要诗。诗歌意味着一种更为流动的形式,诗歌意味着一种更具有歌唱性、舞蹈性和庆祝性质的形式。一切伟大的经典都是诗,即使它们用散文的形式写出,它们也是诗。诗歌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写,而散文也能用诗歌的形式来写,所以这不只是一个语言形式的问题,它是一个非常实质的问题。所以当你读《可兰经》时,不要读它,把它唱出来!否则你将错失,你将错过一切,你还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音乐之中。如果音乐包围着你,《可兰经》的、《圣经》的或《吉它经》的音乐,你有着一种舞蹈的感觉。你的能量是纯粹的快乐——流动、泪水、欢笑、舞蹈。如果你感觉到仿佛有一股清风进入了你的存在,那么你就不再积聚灰尘。

    阅读就是去了解某种艺术,它是进入感情深处,一种参与,它是一种静心的伟大体验。但是如果你只是像读小说一般读《吉它经》,你会错过它,它有着一层又一层的深度。所以,日课,一个人每天都必须重复。它不是一种重复,如果你知道怎么去重复,它就不是一种重复,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就是一种重复。就试三个月,读同一本书——你可以选择任何一本小书——每天。不要带着你的昨天去读它,就像早晨升起的太阳一般鲜亮,又一次像今天早晨开放的鲜花一般,又一次焕然一新。只是再一次打开《吉它经》,兴奋地、激动地,再一次读它,再一次唱它和看它,它将向你揭开新的意义。它与昨天无关,与你阅读此书的昨天无关,它给予一种今天的、当下的意义。但如果你带着你的昨天,那么你将无法读出新的意义,你的头脑已经满是意义了,你以为你已经懂了。你以为你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有什么意义呢?那么你可以像一架机器一样一直读下去,你可以想许许多多其他的念头,那么它是无用的,那么它只是厌烦,你将不会被它重塑。你将变得乏味,那就是为什么在一百名宗教人士中,有九十九人是乏味的。他们的才智不敏锐,几乎是迟钝的。很难找到一位不那么迟钝的宗教人士,因为他们每天都重复相同的仪式。但错误在于他们的头脑,而不是仪式。你可以焕然一新地做同样的事情,没有必要重复它。你爱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每天都是新的。读《圣经》或者《可兰经》就像恋爱一样,每天都是新的,也许言词是同样的,但同样的言词能够负载不同的意义,同样的言词能够从不同的门进入你的存在。同样的话在某一时刻能够拥有它在其他任何情景中都不会有的某种意义,那种意义取决于你,而不是你读的话语。你把意义带入《吉它经》、《可兰经》或《圣经》,而不是相反。当然,二十四小时之后你更有经验了,你又多过了二十四小时的生活。事实上,你不是原来的人了,《吉它经》是相同的,而你不是原来的人了,过了二十四小时之后,有多少水从恒河流过?有一天你处于爱的心情,另一天你处于忧伤的心情,有一天你在溢出来,另一天你是个小气鬼。情绪有不同颜色和阴影,在不同的颜色和阴影中你将阅读同一本书,一遍又一遍。《吉它经》成了几百万扇门,你可以从那么多地方,从那么多扇门进入,你带着意义,意义是你的。有一天当你的头脑完全停止作用时,你只是一种流动——当我说头脑完全停止作用时,我是说你丝毫不带有过去,头脑就是过去——如果你丝毫不带有过去你就能够阅读和聆听,那么你的阅读就成了一种静心。是的,阅读会有帮助,但一般来说它是有害的,因为你对书的处理方式对你是有害的,你只是在收集,你一直在收集死去了的事实。你成了一个垃圾场——可能是一本百科全书,但你失去了内在的关联,内在的音乐,内在的和谐。你成了一种群体,那么多声音,没有统一。这不是变得完整,这是支离破碎。所以无论你做什么——它不仅是个阅读与聆听的问题——无论你做什么,它将取决于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