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尝到那个滋味

    你为什么强调一个人要直接跳到第七步——禅,然后再结束其它的步骤,好完全实现三摩地?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我坚持首先要跳进禅,进入静心,然后再结束所有其它的步骤是因为你们已经完全失去了禅,失去了静心的味道,所以除非你再次尝到那个滋味,否则你不会费心去做其它的事情。

    在帕坦伽利的时代,静心是个公认的事实,每个人都在静心,每个孩子都被送到古鲁的学堂,送到森林的寺庙里边。在那里基本的教导就是静心,其它的都是次要的。当他二十五岁时,他会回到社会,但是他已经学到了静心。他将生活在市场里,但却是静心地生活。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再次准备回到森林,到了七十五岁时,他除了静心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如果你以整个生命跨度来看,如果是一百年,在起初的二十五年,在一开始,静心的滋味就已经被给予了。一个人知道它的味道,一个人知道它的美,它的恩赐。然后一个人进入世界,现在,一个人将永远不会是世界的一部分,一个人知道有某些很美的东西在那个森林里。一个人已经知道了孤独,现在,在人群中,在世界上,一个人将永远不会有在家的感觉。一个人已经品尝过……现在所有其它的味道都没有价值,一个人将会把在世界里作为一种责任。那是印度经文所说的,一个人必需把在世界上作为一种责任。你的父母生了你,你必需完成你的责任生出别的人来,好让社会的链条延续下去,河流继续流淌,你不应该堵塞河流。但是那个召唤一直出现,那个人在商店里工作,住在市场里,带大孩子,结婚,做了一千零一件事,但是那个召唤在继续。在某个时刻,早晨,市场还是宁静的,世界还在沉睡,他起来了……他沉浸在第一个二十五年中他被允许去知道的那个静心当中。夜晚,所有人都去睡觉了,他坐在他的床上……那个召唤就像一个影子一样跟随着他。

    到了五十岁,他必需再次出行,因为现在他的孩子几乎二十五岁了,他们从森林里回来了,现在他们将会照顾这个世界,现在他的职责完成了。但是在五十岁的时候,他没有去森林,确实,梵文的词语是“凡普拉沙”:他将脸转而朝向森林。他不离开房子,因为几年之后回来的孩子们将会需要他,去给孩子们他自己生命的经验,让他们安顿下来。否则这会很不安定,他们回家来了,而他走了,那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和世界有联系了。他们学到了某些关于存在的东西,现在他们必需从父亲那里学一些关于世界的东西。但是现在父亲会是第二位的,孩子们将会成为主要的力量,父亲会后退,母亲会后退……儿媳妇会来,儿子会来。现在他们变成了真正的住家之人,父亲和母亲只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建议。建议能给,但是现在他们的脸是朝向森林的,他们正在准备。

    到他们七十五岁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也几乎五十岁了。现在母亲和父亲正准备返回森林——他们离开了,再次去到森林。印度人的生命始于森林,终于森林;始于单独,终于单独;始于静心,终于静心。实际上,七十五年给了静心,只有二十五年给了世界,世界不能占据太多……内在的流一直在持续。实际上整个生命都是静心的,只有二十五年的时间,把某些事当作应尽的责任来做。在那个时代没有必要给你品尝静心的滋味,你已经知道了。但是现在事情完全不同了,你不知道静心是什么。在我说 “静心”的时候,传入你耳中的只是一个词语,没有回响。如果我说“柠檬”,唾液会开始在你口中流淌,但是当我说“静心”,没有什么反映。当我说“上帝”,你的嘴巴还是干的,你尚未品尝过,那个词没有意义。因此,我说首先要静心,只是尝一小口,只是稍微看上一眼,然后你就会自己开始,你会开始去做其它的几步。你需要有一个瞥见,那在以前是不需要的,因此我直接强调静心。一旦你静心了,一切都会跟上。我不需要谈论它,你会自己开始做。当你静心,你会想要静静地坐着,如如不动——体位会随之而来。当你静心,你会了解到说宁静有一种呼吸的节奏——调息会随之而来。当你宁静、静心、享受孤独,你的性格会改变,你将不会再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你将会是非暴力的。你将会是真实的,因为无论何时你要不真实,你内在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你也许会因为不真实节省下五卢比,但由于不真实,你会失去太多——现在你不得不失去内在的,新的财富。我还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傻的人,就为了五卢比就失去内在的财富,那个更有价值的,无价之宝。然后持戒随之而来,当你越来越宁静,生命变成了自发的——奉行,一种内在的纪律,变成了自动的。只是由于你的些许的帮助,和理解,事情就开始走上正轨。但是首先是要知道什么是静心,其余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耶稣说:“你们要先寻求神的国度,然后一切都会随之而来。”我要对你们说的也一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