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的生命周期(二)
三十五岁的时候,一个人生命的能量会到达一个顶峰,这个圆圈已经完成一半了,能量从此处开始走下坡,这时候的他不只是对安全与舒适有兴趣,他还成了保守派分子,他非但不想有任何改革,现在他还反对改革,反对一切的改变,他只支持安定。他不愿有任何的改革,只想呆在安定的状态里,因为现在他已经定下来了,如果有任何一点变动的话,一切又会被扬起,所以现在他反对改革与反叛,他正式变成体制里的一部分了。这是正常的,除非是哪出问题了,否则一个人不可能做一辈子的嬉皮。那是一个阶段,能经历过的话很好,但若停在那里就不大妙了,因为那表示你卡在某个阶段中。
在七岁到十四岁之间当同性恋是不错的,不过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同性恋的话,那等于他并没有成长,他没有长大成人,他必须接触女人,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异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唯有透过异性,你才得以懂得另外一面:冲突、痛苦与极乐——狂悲与狂喜两者,这是个训练,一个必要的训练。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一个人终究得变成世俗世界的一部分,开始相信传统、相信历史、吠檀多、可兰经、圣经,而且完全反对改变,因为随便一个改变都代表着你个人的生活将会受到干扰,你现在承担不起损失。你不可能会支持改革,因为你要保护自己,你会支持法律、法院和政府,你不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你会拥护政府和法规。
到了四十二岁时,各式的心理与精神上的疾病会突然一起出笼,因为此时生命正在走下坡,能量朝死亡逐渐靠近。在生命的初始,你的能量开始流动,你愈来愈有活力、生命力,你愈来愈有劲。而现在正好相反,你一天比一天脆弱,只不过你的习惯仍不变,三十五岁之前你都能吃得饱饱的,如果现在你还是照这种吃法的话,你会开始发胖。这时候的你并不需要太多食物,以前你会需要,但是现在不需要,因为生命正朝死亡前进,你不用再吃那么多。假如你们象以前那般填饱你的肚子,你会有各式的疾病产生:高血压、心脏病、失眠和各式溃疡,这些大致都发生在四十二岁左右,这是最危险的年纪,你开始掉头发、长白头发,生命正转向死亡。
宗教在人接近四十二岁时第一次变得重要,你以前或许曾稍微涉猎一些宗教,现在宗教对你来说首次变成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宗教与死亡有很深的关系,死亡这时候正在靠近,生平头一次你有了对宗教的渴望。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书中写道,他一生对人的观察是,那些在四十岁左右去找他的人都是基于宗教上的需要。假设有一天他们发疯了,变成神经质或精神失常,除非他们跟宗教有很密切的关系,不然他们得不到任何援助,他们需要宗教,他们基本的需要就是宗教。如果世俗的社会并没有教导你关于宗教这件事,那么在你大约四十二岁时,你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给你任何门路、任何的方向。
当你十四岁时,对你而言社会是不错的,因为它给你足够的性,整个社会充满了性欲,性似乎是唯一隐藏在每件生活必需品底下的潜在必需品。如果你想卖掉一辆十吨的卡车,你得请一名没穿衣服的女人去做这件事,如果卖的是牙膏,那也是一样,不管卖的是卡车或牙膏,没有什么不同:永远由一名赤裸的女人,脸上泛着笑意站在背后,真正被卖掉的是女人,不是卡车被卖掉,也不是牙膏被卖掉,是女人被卖掉,跟着女人那么他关心的是一支牙膏,所以你也必须一起买那支牙膏,性的贩售到处可见。所以这种世俗的社会对年轻人是有好处的,只是这些人不会年轻一辈子,等他们到了四十二岁,突然间他们会被留在一个灰色地带,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们会变得神经过敏,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任何训练,没人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社会教会他们迎接生命,却没有教会他们迎接死亡,而死亡与生命的教育对他们来说却是同等的重要。如果我的方法被采用的话,我会将大学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年轻人的,另一部分是给老年人的。年轻人来此是学生命的艺术、性、企图心、挣扎。随着他们年纪大了点,来到四十二岁这个点时,他们会再次回到大学来学习关于死亡、神、静心,因为这时候旧式的大学对他们不再有任何帮助,他们需要一种新颖的训练,好让他们能安于正在面临的新阶段。这个社会将他们留在一个灰色地带,那正是为什么在西方有那么多心理上的问题,然而在东方却不那么常见,为什么?因为东方或多或少提供一些宗教上的训练,这个现象仍然存在,不管那有多假,多不真实,它仍在那里,只不过它是在角落里,不再存在于广泛的市集之中,不再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只是在边缘。但你可以看到有寺庙的存在,虽然那不是基本生活形态的一部分,但它仍是存在的,如果你要的话,你只需要走几步路到那里,不管怎么说它还在。
在西方,宗教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西方人在约莫四十二岁时都会经历到心理上的毛病,各式各样的神经官能症纷纷出笼,还有溃疡。溃疡是野心的象征,一个有野心的人注定会得胃溃疡。野心会咬你、吞噬你,溃疡不过就是一种自我吞噬,你是那样的紧绷,你必须吃你自己的胃,你很紧绷,你的胃也很紧绷,它从没放松过,当你的头脑处在紧绷状态时,你的胃也是如此。溃疡是野心的象征,如果你患有溃疡,那显示你是个成功人士,如果你没有的话,表示你是个可怜人,你的生命是一场挫败。在四十二岁时如果你第一次心脏病发作的话,你是个相当成功的人,你至少一定是个内阁部长,或是有钱的产业巨子,要不就是演艺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否则哪里来的心脏病呢?心脏病是成功的定义。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会得心脏病,他们不得不如此,他们整个身体承受着有毒的元素:野心、欲望、未来、从不存在的明天。你活在梦中,你的身体再也受不了了。你一直为了将来而活得很紧张,那已经成为你的生活形态,现在它对你而言是一个想拔都拔不掉的习惯。
在四十二岁的时候,会有一个突破,一个人开始想到宗教,想到另一个世界。生命似乎如此浩大,可是时间却所剩不多,你如何能达到神、涅槃、成道呢?于是乎有投胎转世一说:别怕,你会再次出生,一再一再地出生,你整个生命会不断延续,不用害怕,时间是足够的,还有足够的永恒在,你办得到的。这即是印度有三大宗教的原因:耆那教、佛教、印度教,它们唯一相互都认同的部分就是投胎转世的观念。它们彼此之间的教义是如此分歧,甚至都不同意最基本的神与原始的自我,不过他们都接受投胎转世的理论。这一定是有原因的,道理就在于这个理论需要时间,因为要达到婆罗门——印度教称为婆罗门——是需要很久的时间的,它是一个如此大的野心,你才四十二岁而已,你就开始对它有兴趣了,因为你只剩二十八年的时间。而这只是感兴趣的开头而已,事实上,在宗教的世界你又只是个孩子,而且你只剩二十八年的时间。时间似乎太短暂了,不足以达成那般高的成就——婆罗门——印度教这么称呼它。耆那教称它为莫克夏,意思是完全免于一切来自过去的果。然而,过去有成千上万世,你只有二十八年的时间,要如何办到?你如何复原那整个过去?过去的一切是这么多,无论是好或不好的业,你怎么能将你的罪在二十八年之间完全清理殆尽?这似乎不公平!神的要求太高了,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想到你只有二十八年的时间,你会感到很挫折。而谈到佛教,他们不信神,不信灵魂,他们同样也相信投胎转世、涅槃、那究竟、全然的爱……当你累世以来带着这么多垃圾跟着你,你要怎么在二十八年之间卸掉这些东西?太难了,看上去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这些宗教都同意需要更多的未来,需要更多的时间。每当你有企图心时,你就会需要时间,而对我而言,一个具有宗教性的人并不需要时间,他在当下就解脱了,此时此地他就达成婆罗门了,他自由、成道了,就在当下。一个有宗教性的人一点都不需要时间,因为宗教的发生是在当时间不存在的时候,它是在现在发生——永远是在现在发生,绝不会有其它的情况,从来也没有其它的情况出现过。
四十二岁时,一个人会出现第一个模糊、未明的冲动,你甚至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你只是开始用着迷的眼神看着庙宇,有时候在路上不经意间,你也会走进佛堂看看。有时候,刚好有时间,又没什么事可做,你开始拿起那在架子上已经沾满灰尘的《圣经》来读。一种混沌未明、不是很清楚的感觉,就象一个对性不了解的小孩,他会玩起自己的性器官一样,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要这么做,一种不清楚的冲动……有时单独静静地坐着,突然有一种很平静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时候,人会开始念起某句在童年听到的咒语,可能是老祖母以前念过的咒语,现在当他不安时,他会开始复诵这些咒语。他开始寻找,寻找一个灵性上师,作为他的指引;他会接受点化或受洗,开始学咒语,复诵一阵子,然后忘记一阵子,然后又开始复诵……那是一种在昏暗之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