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
当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分别,在阿特玛、自我中停驻的欲望止息了。
然后头脑就会倾向于分辨,并且受到解脱的吸引。
在分辨的间隙,其它的因缘、概念会通过之前印象的力量出现,这些应该以去除其它痛苦的同样的方式消除。
一个人甚至对至高的开悟状态都能够持续保持无欲,并能够修习最高种类的分辨,会进入一种叫做的“洒落美德之云” 的状态。
随之而来的是从痛苦和业得到解脱。 当遮蔽、扭曲和不纯均被清除,能够通过头脑所知道的与在开悟中达成的无限知识相较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达到了目标,三种性质中的改变过程达到了终点。
这个进程、过程,是一刻接一刻连续不断变化的,在三种性质转化最终结束时才变得能够了解。
解脱是随着三大性质的重新融合出现的开悟状态,这是由于它们没有真我的客体的原因。
在这个状态中,真我立足于它真实的本性,那个纯净的意识。
第一句经文:“当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分别,在阿特玛、自我中停驻的欲望止息了。”佛陀称这个最终的意识状态为无我、不存在,非常难以理解。佛陀说最后一个放下的欲望是存在的欲望,有无数的欲望,整个世界不是别的,只是欲望的对象,但是那个基本的欲望是存在。那个基本的欲望是去继续,去延续、去留下。死亡是最大的恐惧,最后要被放下的欲望是存在的欲望。帕坦伽利在这句经文中说当你的觉知变得完美,当明辨、分辨被达成,当你变成了一个观照,一个纯粹的观照,无论发生什么,外在于你的、在你内在的……你不再是一个做者,你只是看着。鸟儿在外边唱歌……你看着;血液在里边流动……你看着;思想在里边移动……你看着,你不在任何地方认同。你不会说:“我是身体。”你不会说:“我是头脑。”你什么也不说,你只是不认同于任何客体的不断看着。你保持是纯净的主体,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你是观看,是观照,当这个观照建立起来,那么存在的欲望就消失了。而在存在的欲望消失的一刻,死亡也消失了。死亡的存在是因为你想要持续存在,死亡的存在是因为你不想要死,死亡的存在是因为你在与整体斗争。在你准备好去死的一刻,死亡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它现在是不可能的了。当你准备好了去死,你怎么会死?就在那个对死亡、消失的准备中,所有死亡的可能性都被战胜了,这就是宗教的悖论。
耶稣说:“如果你一直执着于你自己,你将会失去你自己。如果你想要达成你自己,不要执着。”那些试图存在的被摧毁了,不是有谁在那里摧毁你,正是那个你要存在的努力是毁灭性的,因为在“我应该一直存在”的概念出现的一刻,你就在与整体背道而驰。那就好像是一个波浪在试图违背海洋,现在正是那个努力在创造出焦虑和痛苦,波浪不得不消失的一刻终将到来。但是现在,因为波浪在和海洋斗争,那个消失看起来就像是死亡。如果波浪准备好了,而且波浪明白:“我不是别的,我就是海洋,所以持续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我一直在,也将永远在,因为海洋一直都在,也将永远在。我也许不以一个波浪而存在,波浪只是我暂时采取的形式,那个形式会消失,但是我的内容不会消失。我也许不会像这个波浪一样地存在,我也许像另外一个波浪,或者我也许不会像这样的波浪而存在,我也许会成为没有波浪的海洋深处……。”但最内在的真实将会一直存在,因为整体已经穿透了你。你不是别的,而是整体,是整体的一个表达。一旦觉知被建立,帕坦伽利说:“当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分别,说我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当一个人变得觉知,并且不再认同于任何东西,无论什么,在阿特玛、自我中停驻的欲望就止息了。”最后的欲望消失了,而最后的欲望是基础。因此,佛陀说:“你可以停止欲求金钱、财富、权力、名望,那不算什么——你可以停止欲求世界——那不算什么,因为那些是次要的欲望,那个根本的欲望是存在。”所以那些弃绝这个世界的人开始欲求解脱,但解脱也是他们所谓的解脱——他们会在解脱中,在一种解脱了的状态中,他们渴望那里没有伤痛,他们渴望那里没有痛苦,他们会在完全的极乐中,但他们会存在。那个一直被强调的是他们一定要在那里,那就是为什么佛陀无法在这个认为它自己很虔诚国家扎根的原因。那个出生在这个地球上最具宗教性的人无法在这个宗教性的国家扎下根来,怎么回事?他一直说要放下存在最根本的欲望,他说:“成为不存在。”他说:“不要存在。”他说:“不要渴求解脱,因为自由不是给你的,自由是从你自由,不是给你自由,而是从你自由。”解脱是从你自己解脱,看看这个区别:它不是给你的,解脱不是给你的,不是说解脱了你还会存在,解脱了,你将会消失。佛陀说:“只有束缚存在。”让我给你解释一下:你曾经健康过吗?你健康过很多次,但你能说出什么是健康吗?只有疾病存在,健康是非存在性的,你无法精确地指出来。如果你头痛,你知道痛在哪里,但是你知道过头不痛吗?实际上,如果没有头痛,头也就消失了,你不再感觉到它。如果你不断地感觉到你的头,那只是表明那里一定有某种紧张、某种压力、焦虑在里边。某种头痛一定持续地在那里,如果你的整个身体是健康的,身体就消失了,你会忘掉身体的存在。在禅宗里,当静心的人坐了有几年时间,只是坐着什么也不做,某个时刻会到来,他们会忘掉他们有身体。那是他们的第一次三托利,不是身体不在那里了,身体还在那里,但是那里没有紧张,所以怎么会感觉到身体呢?如果我在说话,你可以听到我的声音,但是如果我没说话,你怎么会听到我的声音呢?宁静在那里,它有很多东西要和你交流,但是沉默无法被听到。有时候你说:“是的,我能够听到宁静。”那你是听到了某些声音,也许是黑夜的声音,但它仍然是声音。如果是绝对的宁静,你将无法听到。当你的身体完全健康,你不会感觉到它。如果有一些紧张出现在身体里,某些疾病、某些病痛,那你就会开始听到。如果一切都处于和谐之中,没有疼痛和痛苦,突然间你是空的,空无淹没了你。解脱是最终的健康、完整,所有的伤口都被治愈了。当所有的伤痛痊愈,你如何能够存在?自我不是别的,只是积累起来的紧张;自我不是别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病痛;自我不是别的,只是未被满足的欲望,受挫的希望,全都破碎、破灭的期待和梦想。它不是别的,只是积累起来的疾病,那个你们称之为“自己”。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和谐的片刻,你忘掉了你存在,稍后,你也许会记得它是如何的美妙,它是如何的奇异,多么的遥远,但在真正遥远的时刻,你却不在那里。某些比你更大的东西压倒了你,某些比你更高的东西占有了你,某些比你更深的东西升了起来,你消失了。在深深的爱的时刻,爱人消失了;在深深的宁静的时刻,静心的人消失了;在深深的歌唱、舞蹈、庆祝的时刻,庆祝的人消失了,而这将成为最后的庆祝,那终极的、至高的顶峰——解脱。
帕坦伽利说:“甚至是存在的欲望也消失了,甚至是留下的欲望也消失了。”一个人是如此的满足,极其的满足,一个人永远不会考虑存在,为了什么呢?你想要明天也在是因为今天没有被满足,明天是需要的,否则你会不满足地死去。昨天是一个深深的挫折,今天又是一个挫折,所以需要明天,受挫的头脑创造出未来,受挫的头脑执着于未来。受挫的头脑想要存在是因为现在,如果死亡来临,还没有花朵开放,一切都尚未发生,只有毫无结果的等待。“现在我怎么能死去?我甚至还没有活过。”那个没有活过的生命创造出存在的欲望。人们是如此的害怕死亡,这些都是没有活过的人,这些是那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死去的人。一个活过并且全然活过的人不会考虑死亡,如果死亡来了,很好,他会欢迎,他也将活过死亡,他也将庆祝死亡。生命一直是这样一个祝福,一个恩赐,一个人甚至准备好了接受死亡。生命一直是这样非凡的经历,一个人也准备好了去经历死亡。一个人不害怕,因为不需要明天,今天已经是如此的令人满足,一个人已经结出了果实,开出了花朵,怒放了,现在,对于明天的欲望消失了。对于明天的欲望总是出于恐惧,恐惧的存在是因为爱没有发生。欲望一直存在只是表明在深处你感觉到自己是完全无意义的,你在等待着某些意义,一旦意义出现,你就准备好了去死——静静的、很美的、优雅的。“解脱,”帕坦伽利说:“只有在最后存在的欲望消失时才会发生。”整个的问题是存在或是不存在,整个生命我们试图去成为这个和那个,而那终极的只有在你不存在时才会发生。
“当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分别,在阿特玛、自我中停驻的欲望止息了。”自己不是别的,而是自我最纯的形式,它是最后残留的紧张、压力、焦虑。你还没有完全地打开,有些东西还关闭着。当你完全打开,只是一个山顶上的观看者,一个观照,甚至连死亡的欲望也消失了。随着这个欲望的消失,某些全新的东西出现在了生命中,一种新的法则开始运作。你听说过万有引力定律,你还没有听说过优雅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一切东西向下落,优雅定律是东西开始向上升。而那个定律必需存在是因为在生命中一切都是被对立面平衡的,科学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坐在花园的长椅上看到一个苹果掉下来,这件事发生与否并不重要,但是看到苹果向下落的时候,一个想法出现了:“为什么东西总是向下落呢?为什么不是相反的呢?为什么一个成熟的果实不向上升起消失在天空中呢?为什么不斜着掉下去呢?为什么总是向下的呢?”他开始冥思苦想,然后他发现了一个定律:地球将东西吸引向它自己,它有一个引力场,就像一块磁体,它把一切都向下拉。帕坦伽利、佛陀、克里虚那、基督,他们也意识到了一个不同的基本的律则,比万有引力定律更高等。他们认识到在意识的内在生命中会有那么一刻,意识会开始向上升起,正好就像地心引力一样。如果苹果挂在树上,它不会落下,树木会帮助它不落下,当果实离开了树木,它就会落下。恰好一样,如果你执着于你的身体,你就不会上升;如果你执着于你的头脑,你就不会上升;如果你执着于“自我”的观念,你就会处于地心引力的影响之下,因为身体处于地心引力的影响之下,头脑也是。头脑是微妙的身体,身体是粗糙的头脑,它们都处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之下。而因为你执着于它们,你不受重力的影响,但是你执着于某些受到重力影响的东西,就好像你带着一块大石头在河里游泳,石头会将你向下拉,它不会让你游动,如果你放下了石头,你就能够轻易游动。我们都执着于某些在地心引力之下运作的东西:身体、头脑。“一旦,”帕坦伽利说:“你意识到你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头脑,突然间你就会开始向上升。”在高空中的某个中心会将你向上拉。那个法则被称作“优雅”,上帝将你向上拉,那种类型的法则注定存在,否则重力法则无法存在。在自然中,如果正电存在,那负电就必然存在;男人存在,那女人必然存在;理性存在,那直觉必定存在;夜晚存在,那白天必定存在;生命存在,那死亡必定存在,一切都需要对立面来平衡。现在科学已经意识到了一个法则:万有引力定律,科学仍然需要一个帕坦伽利来给予它另一个维度——上升的维度,那样生命才完整。你是重力和优雅的交汇之地,在你身上,优雅和重力是交叉交错的,你里边有着某些属于大地和某些属于天空的东西,你是大地和天空交汇的地平线。如果你紧抓住地球不放,那你将会完全忘记你也属于天空,属于那无垠的空间,属于那超越的。一旦你不再隶属于你里边大地的部分,突然间你就会开始升向高处。
“当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分别,在阿特玛、自我中停驻的欲望止息了。然后头脑就会倾向于分辨,并且受到解脱的吸引。”一种新的引力开始运作,解脱不是别的,而是进入优雅之流。你无法使你自己自由,你只能除去障碍,解脱就会发生。你见到过磁铁吗?小的铁屑被吸向它,你可以看到那些小铁屑冲向磁铁,但不要被你的眼睛欺骗了,实际上,它们不是冲向磁铁,是磁铁在拉扯它们。表面上是那些铁屑在移向磁铁,那只是表面上,在深处,有些正好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不是铁屑在移向磁铁,是磁铁在把铁屑拉向它自己。实际上,是磁铁触到了它们,由于磁场,它靠近了它们,碰触到了它们,吸引着它们。如果那些铁屑是自由的,不依附于什么东西——不依附于石头——那么磁铁就能够吸走它们,如果它们不依附于石头,磁铁会不断地吸引它们。但是它们不会被吸走,因为它们依附在石头上。恰好同样的事发生了:一旦你分辨出你不是身体,你就不再绑缚在任何石头之上,你就不在地球的束缚之下,立刻,上帝的磁铁就开始运作。不是你触到了上帝,实际上,是上帝早已触及到了你。你在他的磁场之下,但你却执着于某些东西。放下那个执着,你就在那个流中,佛陀经常讲“入流”,他常说:“一旦你落入溪流,那么溪流就会带你进入海洋,你什么也不需要做。”唯一要做的就是跳进溪流中,你正坐在岸上,进入溪流,溪流会做剩下的工作。就好像你站在一栋高楼上,站在高楼的顶上,离地三百尺或是五百尺,你一直站着,地心引力触及了你,但是不会有用,除非你跳,一旦你跳了,那么你就不需要做别的了。只要离开屋顶一步……就够了,你的工作完成了。现在地心引力会完成所有的工作,你不需要问:“现在我要做什么?”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克里希那穆提写过一本书《最初和最终的自由》,那个意义是: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因为一旦你进入了那个流,别的一切都会由流来完成,不再需要你,只有在迈出第一步时需要你的勇气。
“然后头脑就会倾向于分辨,并且受到解脱的吸引。”你开始慢慢地向上移动,你的生命能量开始上升、高涨。当它发生时你无法相信,因为那违反了你至今为止所知道的所有律则。它是升空,而不是重力,某些在你里面的东西只是开始向上移动,没有障碍,没有什么阻挡它的道路。只要一点点的放松,一点点的不执着——第一步——然后自动的、自然的,你的意识就变得越来越有辨识能力,越来越觉知。让我告诉你另外一件事,你听过那个词语、那个短语“恶性循环”,让我们使用另一个词“良性循环”……在恶性循环中,一件坏事导致另一件坏事,比如,如果你发怒了,那么一个愤怒会导致你更多的愤怒,当然,更多的愤怒又会导致你更多的愤怒。现在你就处于恶性循环中,每一个愤怒都会使愤怒的习惯更加强大,而且会创造出更多的愤怒,更多的愤怒又会使那个习惯更强,没完没了,你处在一个不断变得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中。让我们来试一个新的词语“良性循环”,如果你变得有意识,帕坦伽利所说的觉知,如果你变得觉知、不执着,分辨就会创造出弃绝。如果你变得觉知,突然间,你会看到你不再是身体,不是你弃绝了身体,恰是在你的觉知中,身体被弃绝了。如果你变得觉知,你就会觉知到这些思想不是你,就在那个觉知中,那些思想被弃绝了。你已经开始放弃它们了,你不再给予它们任何更多的能量,你不与它们合作。你的合作停止了,而没有你的能量它们无法存活。它们靠你的能量活着,它们剥削你,它们没有自己的能量,每一个进入你的思想都在瓜分你的能量。因为你是解脱的,想要给予你的能量,它就因此而活,把它的家安在那里。当然,后来它的孩子们来了,然后是朋友,然后是亲戚,就这样继续下去。一旦你有一点点觉知,分辨带来不执着,觉知带来弃绝,而弃绝让你能够变得越来越觉知。当然,更多的觉知带来更多的不执着,更多的弃绝,如此往复。这就是我所说的良性循环:一个好的带来另一个,而且每一个好的都会再次成为更多好的出现的基础。
“这样一直继续,”帕坦伽利说:“直到最后。”什么是他所说的法云三摩地,我们稍后会讲到。他称之为:“洒落美德之云”,这个良性循环,分辨带来不执着,不执着带来更多的分辨,分辨又带来更多不执着的可能性,循环往复……当美德之云洒落在你身上之后来到了终极的顶峰——法云三摩地。
“在分辨的间隙,其它的因缘、概念会通过之前印象的力量出现。”尽管如此,很多的间隙还是会在那里,所以不要泄气,就算你已经变得非常觉知,突然之间你感觉到那个拉扯——优雅向上的拉扯,而且在某个时刻你处于流中,完美地漂浮着,没有努力,毫不费力,一切都流畅运行,那里仍然会有间隙。突然间你会发现你自己只是因为旧有的习惯又再次站在了岸边,有那么多世你生活在岸上,就是因为旧有的习惯,过去会一次又一次地压倒你,不要因此而灰心丧气,在你看到自己又站在岸上的一刻,就再次进入那个流中。不要因此而悲伤,因为如果你变得悲伤,你将会再次进入恶性循环。不要因此而难过,很多时候探索者都会近在咫尺,而很多时候他都会迷失方向。不要担心,再次觉知。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很多次,那是自然的,有那么多的生生世世我们都不觉知地活着,很多次旧有的习惯都会再次出现,只有那样才是自然的。让我给你讲几件趣事:老板和秘书满怀信心地走向大酒店前台,在登记簿上签上了“先生和太太”的名字。“双人床还是单间?”店员问。他转向秘书,漫不经心地问道:“亲爱的,双人床可以吗?”“遵命,先生。”她回答。“遵命,先生。”妻子这样对丈夫说!只是因为作为秘书的老习惯,她一直这样说:“遵命先生,遵命,遵命。”习惯变得根深蒂固,它们这样的抓住了你,除非你非常、非常的警觉,否则你甚至不会起疑。一次一个愤怒的学校老师打电话给当地警察局,抱怨一群小流氓用粉笔在她的前门涂满了脏话。“更糟糕的是,”她最后说:“他们甚至都没有拼写对!”老师就是老师,她在抱怨那些脏话,但是根本的抱怨是他们甚至没有拼写正确,因为不断地纠正孩子们的拼写……。
“在分辨的间隙,其它的概念会通过之前印象的力量出现。”很多次你都会被拉回来,一次又一次。斗争是艰难的,但不是不可能的。斗争是困难的,非常艰辛,但不要悲伤,不要灰心,无论何时你再次记起,不要担心发生了什么,让你的觉知再次建立,那就足够了。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建立你的觉知将会在你的存在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冲击,一个美德的新印象。有那么一天,它会变得和其它习惯一样自然。
“一个人甚至对至高的开悟状态都能够持续保持无欲,并能够修习最高种类的分辨,会进入一种叫做的“洒落美德之云”的状态。”“一个人甚至对至高的开悟状态都能够持续保持无欲……”帕坦伽利称之为至上的无欲——最终的弃绝。你已经弃绝了世界——你已经弃绝了贪婪,你已经弃绝了金钱,你已经弃绝了权力,你已经弃绝了外在的一切,你甚至已经弃绝了你的身体,你甚至已经弃绝了你的头脑,但最终的弃绝是解脱——弃绝解脱本身,弃绝莫克夏本身,弃绝涅槃本身。现在你甚至弃绝了解脱的观念,因为那也是一个欲望。而欲望,无论它的目标是什么,都是一样的。你欲求金钱,我欲求解脱,当然,我的目标比你的目标要好,但我的欲望仍然和你的一样。欲望说:“就这样我是不满足的,更多的金钱是需要的,那样我才会满足,更多的解脱是需要的,那样我才会满足。”欲望的性质是同样的,欲望的问题是同样的,那个问题是需要未来。“就目前而言,不够,某些更多的东西是需要的。已经发生的并不足够,某些东西还必须发生,只有那样我才会快乐。”这是自然的本性:你需要更多的金钱;有人需要一所更大的房子;有人想要更大的权力——政客们;有人想要更多的学历,更多的知识;有人想要更多的超自然力量,但是都没有区别,欲望就是欲望,而无欲是需要的。
现在的矛盾是如果你是完全无欲的——而在完全无欲中,包括了对解脱的欲望——你甚至不欲求解脱、甚至不欲求上帝的一刻会来临,你只是无欲无求,你存在,而那里没有欲望。这是无欲的状态,解脱就发生在这个状态中。就其本质而言,解脱无法被欲求,因为它只有在无欲时才会来临。解脱无法被欲求,它无法变成一个动机,因为它只有在所有的动机消失时才会发生。你无法把上帝作为你欲望的目标,因为欲求的头脑仍然是不虔诚的,欲求的头脑依然是不神圣的,欲求的头脑依然是世俗的。当没有了欲望,甚至是对上帝的渴望,突然间,你发现他一直在那里,你的眼睛睁开了,你认出了他。欲望就像障碍,而最终的欲望,最微妙的欲望,是对解脱的渴望,那最终的、微妙的欲望是对无欲的渴望。
“一个人甚至对至高的开悟状态都能够持续保持无欲,并能够修习最高种类的分辨……”当然,终极的分辨是需要的,你必需觉知——这个非常、非常深入的,自由于所有痛苦的欲望,自由于所有束缚的欲望——甚至是这个欲望也不出现。你的觉知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你的存在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个黑暗的角落,你充满了光明,被觉知所照亮。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被反复问道:“一个开悟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保持沉默,从未回答。他一次又一次地被问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说:“如果我回答,你会创造出对它的欲望,而那会成为一个障碍,让我保持安静,让我保持沉默,好让我不给予你的欲望新的目标。如果我说:‘那是存在、本识和喜乐,是真理,是意识,是极乐。’一个欲望马上就会出现在你里边。如果我谈论那个上帝之中的极乐状态,你的贪婪马上就会扑上来,突然间,一个欲望开始出现在你里边,你的头脑会开始说:‘是的,你必需去探寻它,你必需去找到它,这个必需被找寻,无论代价是什么,你必需变成极乐的。’”佛陀说:“我对此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无论我说什么,你的头脑都会跳上来,然后从中创造出一个欲望,而那会成为诱因,你将永远无法达成。’”佛陀坚持说没有解脱,他坚持说当一个人变得觉知,他只是消失了。他就像你吹灭灯后光消失了一样地消失了,“涅槃”一词只是意味着吹灭灯火。你不会问火焰去哪里了,火焰发生了什么,它只是消失、湮灭了。佛陀坚持说没有什么被留下,当你开悟,一切都消失了,像一盏熄灭了的灯的火焰。为什么?那看起来非常的消极,他是不想给你的欲望一个目标。然后人们开始问:“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为这样的一种状态努力?留在这个世界里更好,至少我们存在着,痛苦,但至少我们存在;痛苦,但我们存在。你那空无的状态对我们没有吸引力。”在印度,佛教消失了,在中国,在缅甸,在斯里兰卡,在日本,它又再现了。但它未能再纯净地再现,因为佛教徒学会了一件事——人通过欲望而活,如果他们坚持说没有什么超越于开悟,而且一切都会消失,那么人们就不会来跟随他们,那么一切都会照旧,只有他们的宗教将会消失。所以他们学会了一个把戏,在日本,在中国,在斯里兰卡,在缅甸,他们开始谈论开悟之后的美妙状态,他们背叛了佛陀,那个纯净丢失了,宗教却得到了传播。佛教成为了世界最伟大的宗教之一,他们学会了人类头脑的政治,他们满足了你的欲望,他们说:“是的……无比美丽的大地——佛土,天堂般的国度,永恒的极乐。”他们开始以积极的角度来谈论。人们的贪婪再次被激起,欲望升起了。人们开始拥簇佛教,但是佛教却失去了它的美,它的美在于坚持说它不会给予你的欲望任何目标。帕坦伽利写出了有可能写出的最好的关于终极真理的东西,但是在他周围没有宗教出现,在他周围没有建立起教派,这样一个伟大的老师,这样一个伟大的师父一直都没有一个追随者,没有哪一间寺庙是奉献给他的。怎么回事?他的《瑜伽经》被阅读,被评述,但是没有像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一样的东西随之出现,为什么?因为他不会给你任何的希望,他不会给你的欲望任何的帮助。
“一个人甚至对至高的开悟状态都能够持续保持无欲,并能够修习最高种类的分辨,会进入一种叫做的“洒落美德之云” 的状态。”“法云三摩地”,这个词必需理解,它非常复杂,有那么多的评注写给了帕坦伽利,但似乎都错过了要点。法云三摩地的意思是:所有欲望都消失的一刻。当自我不再被渴望,当死亡不再被恐惧,美德洒落在你身上,就像一片云聚集在你头的上方,美妙的美德洒落,一个恩赐,一个伟大的祝福……但是为什么帕坦伽利要称之为“云”呢?一个人甚至必需要超越那个,它依旧是云,之前,你的眼里满是邪恶,现在你的眼里满是美德,但你依旧是瞎的。之前,只有痛苦洒落,仅有地狱洒落在你身上,现在,你进入了天堂,一切都十分美好,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但它仍然是云,而一个人也必需去超越它,那就是为什么他称之为“云”的原因。那是最后的障碍,当然它非常的美,因为它是美德。它就像嵌满钻石的金链,不像普通的链子,它们看起来非常有装饰性,它们更像是装饰品而不是链子。一个人会想要执着于它们,谁不想要巨大的欢乐、无尽的快乐洒落在身上?谁不想要处于这种永无止境的极乐之中?但这也是云,洁白、美丽,但那真正的天空依然隐藏在它后面。从这个至高的点依然有跌落回来的可能,如果你变得太过执着于法云三摩地,如果你变得太过执着,你开始过分享受而且你不分辨说“我也不是这个”的话,你会有跌落的可能。在基督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只有两种状态:地狱和天堂。这是基督教称之为天堂,帕坦伽利称之为法云三摩地的状态,在西方,没有宗教超越于此。在印度,我们有三种描述:地狱、天堂和莫克夏。地狱是绝对的痛苦,天堂是绝对的快乐,莫克夏是超越两者——既非地狱,也非天堂。在西方的语言中,没有对应于莫克夏的词语。基督教止步于天堂——法云三摩地,谁还会想要超越?它是那么的美,而且你已经在如此的痛苦中生活了那么长时间,你会想要永永远远停留在第三种状态中。但是帕坦伽利说:“如果你执着于此,就会从楼梯的最后一级滑落,你离家很近了,仅一步之遥,之后你便可以来到不会回落的点,但是你滑落了。你正要到家却迷了路,你就站在门口,敲一下门,门就会打开。但是你认为走廊就是宫殿,而且你开始生活在那里。迟早你甚至会失去走廊,因为走廊只为那些要进入宫殿的人而存在,它不能作为住所。如果你把它作为住所,迟早你会被扔出来——你是不值得的,你就像一个住在别人家走廊上的乞丐。你必需进入宫殿,走廊才会一直在那里。但是如果你停留在走廊处,那甚至走廊都会被拿走。而且那个走廊非常的美,我们从未见过那样的东西。所以误解是必然的,我们认为那就是宫殿,我们一直活在焦虑、痛苦、紧张中,就算是走廊,甚至只要靠近那终极的宫殿,如此的靠近终极真理的地方,都是如此的宁静,如此的安宁,如此的喜悦,都是这样的一个赐福,让你无法想象比这更好的可能,你会想要在这里安顿下来。帕坦伽利说:“保持觉知。”那就是为什么他称之为云的原因,它会使你眼盲,你会迷失在其中。如果你能够超越这个云层——随之而来的是从痛苦和业中解脱。如果你能够超越法云三摩地,如果你能够超越这个天堂般的状态,这个乐园,那么只有……随之而来的是从痛苦和业中解脱。否则,你会回落到世界中来。你见到过孩子们玩的一种叫做“撸豆”的游戏吗?蛇梯棋?通过梯子他们不断上升,而通过蛇他们不断返回来。从九十九点开始,如果他们到了一百,就赢得了游戏,成为赢家。但是在九十九点那里有一条蛇,如果你到达了九十九,你就突然回去了,回到了世界。法云三摩地是九十九点,蛇也在那里,在蛇抓住你之前,你必需跳到一百点,只有那样,才有住所,你回到家了,一个完整的圆。
“随之而来的是从痛苦和业得到解脱。当遮蔽、扭曲和不纯均被清除,能够通过头脑所知道的与在开悟中达成的无限知识相较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就在几句经文之前,帕坦伽利说头脑的知识是无限的,头脑可以知道无限多的东西。现在他说能够通过头脑知道的与在开悟中达成的无限知识相较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当你进展得更高,每一个状态都比你已经超越的上一个状态要更强大。当一个人迷失在他的感官中,头脑以一种残障的方式在运作。当一个人不再迷失在感官中,而且不再执着于身体时,头脑就开始以一种完全健康的方式运作。一种无限的领悟出现在头脑里,它变得有能力去知道无限。但那和头脑被完全放下,你开始没有头脑而运作相比也不算什么。现在不再需要媒介,所有的轮子都消失了,你直面真实。头脑不再作为代理人,作为中间人出现,你和真实是一个,没有什么夹在中间。通过头脑所知道的与在开悟中出现的知识相较而言是不值一提的。
“达到了目标,三种性质中的改变过程达到了终点。”对于开悟的人而言,整个世界停止了,因为世界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必要,终极已经被达成了。世界作为一种境况而存在,世界是为了你的成长而存在的,学校是为了学习而存在的。当你学会了功课,学校就不是为你存在的了,你已经毕业了。当有人达成开悟,他就从世界毕业了。现在学校对你没有什么作用了,现在他可以忘掉学校,学校也可以无需考虑他,他已经超越了,他已经成长了,那个境况不再需要了。世界是一个境况,它是一个给你走入歧途然后回家来的一个境况;它是一个让人迷失其中然后回来的境况;它是一个忘掉上帝然后再次记起他来的境况。但为什么要有这个境况?因为有一条微妙的法则:如果你无法忘掉上帝,你就无法记起他来。如果没有忘掉他的可能,你要如何记起他来呢?你为什么要记起他来呢?唾手可得的东西总是会被轻易忘记。海中的鱼永远不知道海洋,从不会遇到海洋。突然间它会意识到这就是海洋、他的生命,当鱼被扔到岸上,扔到沙滩上时,她知道了海洋是什么。我们需要被扔出上帝的海洋,没有别的方式去知道他。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得觉知的伟大境遇,痛苦在那里,苦恼在那里,但那是有意义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毫无意义的。受苦是有意义的,受苦就像鱼儿遭受着在岸上、在沙滩上的痛苦,然后竭尽全力想要回到海里一样,现在,如果鱼儿回到海洋她就会知道:没有什么被改变,海洋是一样的,鱼儿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她会知道:“这就是海洋。”现在她会知道她有多感激海洋,受苦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了解,之前她也在同样的海里,但现在同样的海不再一样了,因为一个新的了解、一种新的觉知、一个新的认知出现了。人需要被扔出上帝之外,被扔进世界不是别的,只是被扔出上帝而已。而且那是出自慈悲,出自你被扔出的整体的慈悲,好让你找到回来的路。通过努力,通过艰巨的努力你会到达,然后你将会了解。你必需为此付出你的努力,否则上帝不会那么廉价。当一个事物太过廉价,你就无法享受它。否则,上帝将会显得太过平凡无奇,当一个事物太过平淡无奇,你常常就会忘记它。否则,上帝太过靠近你,让你没有空间来知道他。那会是真正的痛苦,它是一个伪装的祝福,因为只有通过这个痛苦,你才会知道那巨大的认出、面对面地看见……那神圣真实的幸福。
“达到了目标,三种性质中改变的过程达到了终点。”三种性质的整个世界:均衡性、活性和惰性,达到了终点。无论何时有人开悟,对他来说世界来到了一个终点。当然,其他的人还是继续在做梦。如果有太多的鱼儿在岸上、在酷热的沙滩上、在燃烧的烈日下受苦,而有一条鱼试了又试,最终跳进了海洋,再次回到了家,对于她,或者他,烈日和炙热的沙滩以及所有那些痛苦都消失了,那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一个噩梦,但对其它的鱼来说,那些还存在着。当有一条像佛陀、帕坦伽利一样的鱼跳进了海洋,对他们来说世界已经消失了,他们再次回到了海洋清凉的子宫。他们又回来了,加入、连接到了那无限的生命。他们不再是分离的,他们不再是疏离的,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带着新的了解回来——警觉、觉悟的,但是对其他人而言世界还在继续。帕坦伽利的这些经文不是别的,而是来自一条已经到家的鱼的讯息,试着跳出来并且对那些还在岸上受苦的人们说些什么。也许他们已经非常靠近海洋了,就在边缘,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进入。他们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或者,走错了方向;或者,只是迷失在了痛苦中,并且已经接受了说这就是生命;或者,非常受挫,灰心丧气,让他们不再作出任何努力。瑜伽是去抵达我们已经分离的那个真实的努力,去重新连接就是成为瑜伽行者。瑜伽的意思是重新连接,重新联合,重新融入。
“这个进程、过程,是一刻接一刻连续不断的变化,在三种性质转化最终结束时才变得能够了解。”在这句短短的经文中,帕坦伽利说现代物理学所发现的一切——就在三十或是四十年前,想要理解这句经文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量子物理学是现代的——就以种子的形态,在这句短短的经文里,而这是很好的,因为这只是倒数第二句经文。所以帕坦伽利把整个世界的物理学浓缩在了这倒数第二句经文里,还是形而上学的。这是基础物理学,这个世纪出现在物理学中最伟大的洞见就是量子理论。马克思.普朗克发现了一件非常难以置信的事情,他发现生命不是连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不连续的。一个时刻是和另一个时刻分开的,而在两个时刻之间有一个空间,它们不是相连的,它们是不连贯的。一个原子和另一个原子是分开的,在两个原子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它们是不相连的,这就是他称之为“量子”的。很明显分离的原子没有彼此桥接,漂浮在无限的空间中,是分开的。就像你从一个盒子向另一个盒子里倒豆子一样,豆子是分开的、分离的。或者如果你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倒油,油是连续的。存在就像豆子,是分开的,为什么帕坦伽利要说起这个?因为他说:“一个原子,另一个原子,世界是由这两样东西构成的,就在这两个之间的是空间,那是构成上帝的整个东西。叫它空间,叫它梵天,叫它普鲁夏或是任何你喜欢的名字。世界由分开的原子构成,而整体由这两者之间无限的空间构成。”现在物理学家说如果我们挤压整个世界,然后把把空间挤压出去,所有的星星和所有的太阳能够被挤压成为只是一个小球。只有那么多的物质存在,它是真正的空间。物质非常罕有,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如果我们强力挤压地球,我们能够把它挤压到火柴盒大小——如果所有的空间都被挤压出去——难以置信!“如果我们再挤压,”帕坦伽利说:“那么甚至那一点小小的物质也将会消失。”现在物理学家说物质消失的时候,它会留下黑洞。一切都出自空无,四处游荡,然后再次消失进入空无。有些有物质形体的:地球、太阳、星星,正好与它们类似。黑洞、空洞,那些黑洞是浓缩的空无。它不仅是空无,它非常的活跃——空无的漩涡。如果一颗星星是由一个黑洞而出现,黑洞也将把它吸入。所以它是非常活跃的,但它是空无,没有物质在里边,不存在物质,仅是纯粹的空间,但却非凡地强大。它可以吸入任何的星体,而星体会消失进入空无,会被消减成为空无。所以最终,如果我们尝试,所有物质都将消失。它出自巨大的空无,且再次落入巨大的空无——出自空无,然后回到空无。
“这个进程、过程,是一刻接一刻连续不断的变化,在三种性质转化的最终结束时才变得能够了解。”这是在最终阶段当所有这三种性质消失进入黑洞,消失进入空无,瑜伽行者所看到的。那就是为什么瑜伽行者称这个世界为“玛雅”的原因——一场魔术表演。你看到过魔术师在几秒钟之内变出一棵芒果树吗?芒果树不断长大,而且不仅如此,几秒钟之内还结出了芒果……凭空出现。那只是幻觉,他创造出了幻觉,他也许是传输了深层的信息给你的无意识。那就像是深度催眠,他创造出观念,他让那个观念深度视觉化,深深植入你的无意识中,让你也开始看到那个他想让你看到的图像。什么也没有发生,那里没有树,那里没有芒果,那是可能的,就出自巨大的想象,创造出一棵芒果树,还结出了芒果。不仅如此,他还能摘下一个芒果给你,而你会说:“非常甜。”印度人称世界为“玛雅”,魔术表演,它是上帝的想象,是整体在做梦,是整体在投射。你去看电影,宽大的荧幕上你看到伟大的故事正在上演,而且你看到的画面似乎都是连续的,但并非如此。如果电影放慢一点,你会看到一切都是不连贯的——量子的。一幅画面过去了,另一幅画面出现了,另一幅画面消失了,再一幅出现了。但在两幅画面之间有一个间隙,在那个间隙中你可以看到真正的荧幕。当画面移动得非常、非常快的时候,就创造出了一种运动的幻觉。当然,电影胶片不是运动的影像,它就像其它的照片一样固定不动。那个运动是幻觉,因为那些静态的照片一张接一张连续快速地播放,它们之间的间隙如此之小,让你无法看到间隙,所以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连贯的。我移动我的手来展示在电影里它是如何移动的,每一个静止状态都需要数千张照片——从这个点到这个点,从这个点到这个点,从这个点到这个点。手的一个简单移动都会被划分成数千个小的静态动作。然后所有那些图片快速移动,手就好像在移动。那是一个幻象,在深处,在两张照片之间,是白色的荧幕,空白的。帕坦伽利说:“世界不是别的,只是一部电影放映机,一个投影。”但这个了解只会在一个人达成了最终的了解之时才会出现。当他看到所有的性质停止之时,没有东西在移动,突然间他意识到整个的故事是由虚幻的移动,是由快速的运动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发生在现代物理学上的事情。最初,在发现原子的时候他们说:“现在这就是终极的,它无法被再分了。”随后他们也分割了原子,来到了电子。“现在它无法被再分了。”现在他们也分割了,他们来到了空无,现在他们不知道出现了什么。分割、分割、分割,物质完全消失的点出现在了现代物理学中,现代物理学通过物质达到了那个点,而帕坦伽利和瑜伽行者通过意识达到了同样的点。直到这倒数第二句经文,物理学达到了,直到这倒数第二句经文科学家们可以有一个接近,有一个了解、一个穿透。最后一句经文对科学家们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最后一句经文只有你通过意识,而非通过物质、通过客体,而是直接通过主体性时才能达成。
“解脱是随着三大性质的重新融合出现的开悟状态,这是由于它们没有真我的客体的原因。在这个状态中,真我立足于它真实的本性,那个纯净的意识。”结束。解脱是跟随着三种性质重新融合出现的开悟状态……当世界停止,当世界的过程停止,当你能够看进两个时间时刻之间和两个物质原子之间,你就能进入空间,就能看到一切都出自空间,然后回到空间。当你变得如此觉知,突然间幻觉的世界就像一个梦一样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解脱。然后你以纯净的意识被留下——没有身份,没有名字、没有形式。你是纯净之中最纯净的,你是那最基本的、最本质的、最存在性的,你立足在这种纯净、单独之中。帕坦伽利说:“解脱是随着三大性质的重新融合出现的开悟状态,这是由于它们没有真我的客体的原因。在这个状态中,真我立足于它真实的本性。”你已经到家了,旅途漫长、坎坷、艰辛,但是你回到家了。鱼儿跃入了纯净意识的海洋,帕坦伽利对此没有说更多的,因为更多的无法被说出。而当帕坦伽利说:“结束,完结”的时候,他不仅指《瑜伽经》到此完结,他说:“所有表达的可能性到此完结,所有说出有关终极真实的可能性到此完结,超过这个只有体验,表达到此结束。”没有人曾超越于此,没有。在整个人类意识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例外,人们尝试过,有很少一些人达到了帕坦伽利所达到的地方,但没有人能够超越帕坦伽利。那就是为什么我说他是阿尔法和欧米伽的原因,他从最开始起步——没有谁能够找到比他更好的起点——他从最初起步,直到最终。当他说“结束”的时候,他只是在说表达结束了,定义结束了,描述结束了。如果至此为止你一直跟随着他,只有超越的体验了。现在存在性的开始了,一个人能够成为,但一个人却无法说出。一个人能够活在其中,但是一个人无法定义。语言没有帮助,超过这个点所有的语言都是无能的,只能够说到这个程度:一个人达成了一个人自己真实的本性——帕坦伽利停下了。那就是目标:去知道一个人的本性然后活在其中,因为除非我们到达我们真实的本性,否则我们会处于痛苦之中。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没有自然生活的指示,所有的痛苦都只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被满足、我们没有和我们的真实合拍的症状。痛苦不是你的敌人,它只是个症状。它在指示,它就像个体温计,只是表明你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导正,导正你自己,把你自己带入和谐,回来,调谐,当所有痛苦消失,一个人就和一个人的本性相和谐,那个本性老子称之为“道”,帕坦伽利称之为“解脱”,马哈维亚称之为“莫克夏”,佛陀称之为“涅槃”。但无论你想叫它什么——它无名亦无形——它就在你里边,当下,此刻。你丢失了海洋,因为你出离了你自己,你在外在的世界中走出了很远。进入内在,现在,让这个成为你的朝圣之旅——进入内在。
有一次,一个苏菲神秘家,拜齐德,正在去麦加朝圣的路上。路途艰辛,他很穷,他乞讨数年就为了旅途的费用。现在他非常快乐,他几乎凑够了去麦加的钱,然后上路了。快要到达麦加的时候,就在城外他遇到了一个骗子——他师父——他就坐在一棵树下,他说:“噢,傻瓜,你要去哪里?”拜齐德看着他,他从未见过如此闪耀的存在,他来到他身旁,那人说:“给我你拥有的无论什么东西,你要去向哪里?”他说:“我要去麦加朝圣。”他说:“结束了,现在没有必要去了,你只要膜拜我,你可以围着我想要转多少圈都可以,你可以朝拜你的,念你的祷词,围着我,我就是麦加。”拜齐德是如此的被这个人的磁性所充满,他给出了他所有的钱,他顶礼膜拜。然后那个老人说:“现在回家去吧。”他回了家。当他进入了小镇,人们聚在一起,对他说:“某些东西似乎发生在了你身上,所以去麦加是有用的了,去麦加有用吗?你看起来光彩熠熠,充满了光。”他说:“不要胡说!一个老人遇到了我,他改变了我的整个朝圣之旅。他说:‘回家吧。’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回家,向内,我已经到达了,我已经到达了,我已经到达了我的麦加。”外在的麦加不是真正的麦加,真正的麦加在你里边。你是上帝的庙宇,你是终极的住所,所以问题不在于到哪里去寻找真实,问题在于你是如何失去它的。问题不在于要去向哪里,你已经在那里了,停下。退出所有的道路,所有道路都是属于欲望的,欲望的扩展,欲望的投射,去向某处,去向某处,总是在去向某处,永远不是此地。探寻者,退出所有的道路,因为所有的道路都通向那里,而他在这里。
“解脱是随着三大性质的重新融合出现的开悟状态,这是由于它们没有真我的客体的原因。在这个状态中,真我立足于它真实的本性,那个纯净的意识。”